晨光里的拾荒者
清晨五点三十分,城市尚未完全苏醒。我站在阳台上,看着那位熟悉的老人准时出现在小区垃圾桶旁。他佝偻着背,动作却异常敏捷,像一位熟练的考古学家,在人们丢弃的"文物"中寻找有价值的"藏品"。
李大爷今年七十二岁,是我们小区的"名人"。三年前,他的独子因车祸去世,儿媳带着孙子改嫁,留下他一个人住在车库里。按理说,他每月有退休金,本不必如此辛苦,可他却说:"闲着也是闲着,活动活动筋骨。"
今天,我特意提前下楼,想和他聊聊。走近时才发现,他的手上缠着纱布。"李大爷,您的手怎么了?"我问道。他笑着摆摆手:"没事,昨天收拾玻璃瓶时不小心划了一下。"
我注意到他今天的"收获"特别少,只有几个塑料瓶和一小叠旧报纸。"最近可回收物越来越少了。"他叹了口气,"现在年轻人都用手机看新闻,连报纸都不订了。"说这话时,他的眼神飘向远处,仿佛在怀念那个纸媒繁荣的年代。
七点钟,李大爷准时收工。他没有直接回家,而是走向小区后门。我好奇地跟上去,发现他在喂一群流浪猫。"这些都是没家的孩子,"他一边撒猫粮一边说,"我少吃一口,它们就能多吃一口。"晨光中,那些毛色各异的猫咪亲昵地蹭着他的裤腿,这一幕让我心头一热。
展开剩余60%八点整,李大爷出现在社区活动中心。原来他每周三次在这里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。"这是小张上次教我的视频通话功能,"他骄傲地向老伙伴们展示,"昨晚我和孙子视频了,小家伙又长高了!"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,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失去独子的老人。
中午回家时,我看见李大爷正在整理他的"战利品"。塑料瓶、纸箱、易拉罐被分门别类地捆好。"这些能卖三十块钱,"他盘算着,"加上退休金,够给孩子们买新书包了。"我这才知道,他一直在资助山区两个贫困学生。
下午三点,暴雨突至。我透过窗户看见李大爷冒雨在小区里穿梭,把那些被风吹倒的共享单车一辆辆扶起来。雨水顺着他的白发流下,他却浑然不觉。保安老王跑过去给他送伞,他笑着说:"没事,我这把老骨头淋不坏。"
傍晚时分,雨停了。李大爷坐在小区长椅上休息,手里捧着一本旧书。我走过去,发现是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。"年轻时没机会好好读书,"他摩挲着泛黄的书页,"现在补课呢。"夕阳的余晖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,那些皱纹仿佛变成了智慧的文字。
晚上九点,我下楼扔垃圾,看见李大爷车库的灯还亮着。透过窗户,他正在用粗糙的手指笨拙地练习写字。桌上摊开的是给山区孩子的信,旁边放着白天捡来的一个还算完好的玩具汽车,想必是要一起寄去的。
回到家里,我辗转难眠。这位普通的拾荒老人,用他朴素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富有。他没有豪言壮语,却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播种希望;他生活清贫,却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这个世界。
在这个追逐物质享受的时代,李大爷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内心的贫瘠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,而在于你给予什么;不在于你获得多少掌声,而在于你传递多少温暖。
晨光再次降临,李大爷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垃圾桶旁。但今天,小区里有更多居民主动把可回收物整理好放在一旁。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,因为我知道,在这个普通的拾荒者身上,闪耀着最动人的人性光辉。
发布于:安徽省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